百问︱马注及其《清真指南》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地位如何?


此文章由 9a076d03 发布于 2023-01-24 16:01:08

马注及其《清真指南》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地位如何?


马注,字文炳,经名郁速馥,乳名凤,晚年号指南老人。回族。云南保山县西郊九隆地区人,自称系穆罕默德四十五代“圣裔”。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


马注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七岁时丧父,未几祖父亦故,家计凋零,靠孀居的母亲吴氏纺绩治农度日。“十五而业文章,学为经济”。[1]顺治十四年(1657),明永历帝流亡滇中建国,马注经阁下扶纲所荐,成为南明小王朝的中书,不久即改作锦衣侍御。两年后,永历帝败走缅甸,其属下大小官员纷纷降清,马注遂隐居教书为生,绝意功名利禄,作《隆中吟》以自遣,著《樗樵录》以写志。


二十五岁开始研究佛教、道教经典;三十岁以前,在武定教书时写《经权集》,自谓修齐治平得其至理。不久即离家北上,在北京受清宗人府掌印亲王召聘,在旗下训读,常与门下弟子讲心性之学,从之者日众。吴三桂叛清后,马注开始潜心钻研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教义,穷经问难,领诲明师,辑著《清真指南》。自康熙十二年(1673)起直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即马注逝世的前一年,他将其后半生精力全部投在辑著《清真指南》的事业上。


在此期间,他的足迹踏遍京都、齐、鲁、秦、晋、吴、越、楚、蜀、滇、粤、闽等地;屡上呈《请褒表》以阐扬伊斯兰教一叩阍密云,再叩阍于德州,三迎驾于江北,求见康熙帝并欲献上《指南》,均未成功。于是他一面遍访各地伊斯兰教学者、大师,与之切磋学问,丰富《清真指南》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在各地设学讲授,宣传伊斯兰教学理,所到之处人们尊称其为“仲翁马老师”。


他还曾将《清真指南》的主要部分交给各地穆斯林,希望能刊刻布行以广教化。他也曾以“圣裔”的名义向云南武定府呈递手本,抨击“革烂得之属”等“左道异端”,制定了《约束教条》十条,由官府颁行云南全省。这种种经历使马注的影响遍及大半个中国。比他晚些时候的刘智对马注推崇备至,在思想和学术方面受其影响极深。在云南,马注尤其受到穆斯林的尊敬,被“明末清初云南第一个穆斯林学者”,“云南汉译经典的创始人”


《清真指南》共十卷,十万余言。“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内容丰富,举凡伊斯兰教的历史、教义、教律、哲学、天文、传说、教派斗争等均有涉猎;取材精审,研究精湛,有独到见解,又能“引群经而摘其粹”以为其论据,反映出作者研究阿拉伯文、波斯文古典著作的精深程度和深厚功底。


在这部汉文译著中,辑录了当时全国各地回族学者、经师的《海内赠言》诗文20余首,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状况保存了第一手资料。卷八《教条八款》、卷十《左道通晓》及所附《约束教条》,更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难得的重要资料。正如纳忠先生所指出的:“有清一代,马注的著作在云南、在全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但穆斯林研究伊斯兰教的学问离不开它,就是非穆斯林的学人要进窥伊斯兰学问的究竟,也必须读马注的著作。”[2]



[1]《清真指南·自叙》。

[2]纳忠:《清代云南穆斯林对伊斯兰学问的教学与研究》。

 

(连载)

注:本公众号此次推出哈吉.伊布拉欣-冯今源主编的《伊斯兰教百问》连载内容,主编已对原版内容做了新的编辑、修改,特授权本公众号推出,望转载《百问》内容的公众号标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哈吉.伊布拉欣.冯今源 、哈吉.希拉伦丁.陈广元 、 凯里麦.沙秋真 、赛尔德.伊布拉欣.铁国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