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的郑先生(化名)是一名跑步爱好者。他每周都要安排3次跑步,每次大约15公里,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然而,前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脚脖子”时不时会出现刺痛感,尤其在跑完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动图来自SOOGIF
01
30多岁的运动爱好者踝关节却接近60岁
那么,郑先生该怎么办呢?“省着用”是丁建平给出的建议。
对郑先生来说,需降低跑步的频率和强度,今年的杭马他是不适合参加了,如果真的想去,建议报名半马或迷你马。但是,如果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不适,他需要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检查。
丁建平正在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报告
杭马将在11月22日上午7点30分鸣枪开跑,相信跑友们都跃跃欲试了吧。但是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普及,运动伤害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关注到这一问题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在今年8月底增设了杭州马拉松运动医学研究所。
研究所对113例无症状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做了踝关节MRI研究,发现其中出现踝关节异常改变的占比竟然高达79%!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比例。为此,丁建平提醒大家:踝关节无症状不等于没有损伤。事实上,很多运动爱好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慢性损伤。
02
这几种情况,都会伤害“脚脖子”
同时,踝关节还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负重关节。在跑马过程中,人体要承受大约相当于2~3倍自身体重的地面反作用力,这也是踝关节容易发生损伤的原因。
以下集中情况,容易伤害踝关节:
周跑量过大时:可能导致踝关节骨骼、肌腱、韧带的过度使用及疲劳积累而产生损伤。
跑量不足时:会造成基本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不足,也易导致损伤。
落地模式:“骨和韧带损伤”后足落地损伤概率更高,“腱鞘周围积液”和“跟腱病”前中足落地损伤概率更高。
其他:扁平足、高足弓、路面不平等原因也会导致足踝受力改变,导致踝关节损伤。
03
“踝关节”常见损伤及预防
肌腱损伤
病例一
基本信息:女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48岁,跑龄6年,配速6:30min:sec/km,周跑量40km,前中足落地模式;
检查所见:右踝关节MRI矢状面fs-PDWI示跟腱末端条状高信号区,跟骨跟腱附着部呈斑片状高信号影(箭头所示);
诊断:右侧跟腱病。
病例二
基本信息: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42岁,跑龄5年,配速5:20min:sec/km,周跑量65km,前中足落地模式;
检查所见:右踝关节MRI横轴面fs-T2WI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腱鞘内充满高信号积液影(由胫侧至腓侧);
诊断:右踝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腱鞘周围积液。
主要表现为腱鞘周围积液增多及跟腱病变。
腱鞘周围积液增多的发生率很高,主要见于屈肌腱。采用前中足落地模式较后足落地模式更易发生腱鞘周围积液增多的情况。
跟腱病变多由过度运动导致。在跑步过程中,跟腱要承受高达8-12倍的体重作用,而前中足落地模式会使跟腱受力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跟腱病变的发生率提高。
预防:
1.平时多注意进行拉伸运动和恢复。
2.放松腿部肌肉及足底筋膜,如滚泡沫轴、踩网球等。
韧带损伤
病例三
基本信息:女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47岁,跑龄9年,配速6:40min:sec/km,周跑量50km,后足落地模式;
检查所见:右踝关节MRI横轴面fs-T2WI示右距腓前韧带走形连续,内部信号增高,周围软组织水肿(箭头所示);
诊断:右距腓前韧带部分损伤。
当马拉松运动员在跑马过程中用力不当时可造成踝关节韧带扭伤,轻者局部软组织挫伤,重者可有韧带撕裂、软骨损伤、骨折及脱位等。预防:
1.比赛前应注重肌肉力量、本体感觉训练与神经肌肉训练。
2.比赛过程中应防止踝关节突然向内或向外用力等。
骨骼损伤
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及应力性骨折。
骨髓水肿通常无症状,会在短期内吸收并逐渐恢复正常,但若不加以重视,持续过度跑步,就可能会发展为应力性骨折。周跑量超过40 km者是出现应力性骨折的高危人群。
应力性骨折典型症状为局部隐匿性疼痛,常发生在跑步结束时。因此,当运动员踝关节局部敏感度和疼痛感增加时,尤其是在训练结束出现时,应考虑应力性骨折。目前,MRI是诊断应力性骨折最敏感和特异的影像方法,故当运动员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MRI检查。
预防:
1.骨质疏松、营养状态差、激素紊乱的人不宜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
2.避免过度运动。
供稿/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