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十问十答认识手足口病


此文章由 7f266358 发布于 2023-01-23 22:30:08

      


        夏季是传染性疾病好发的季节,手足口病便是其中之一。近几年,随着对手足口病认识的不断全面和救治经验的积累总结,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由于手足口病传播性较强,因此针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仍然不能懈怠。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个曾经让无数宝爸宝妈谈虎色变的“手足口病”吧!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斑丘疹为主要特征的季节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需要隔离吗?



回答是肯定的,手足口病必需要隔离。2008年我国将其纳入了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隔离期一般14天。目前主要采取居家隔离。一旦明确诊断手足口病或者发现有手足口病征象,则不可再送幼托机构、学校,也不应去其他公共场所。居家隔离治疗也要同其他孩子分开食宿,用具、玩具也应分开,以免传染其他儿童。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染到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其实,传播途径很好理解,由于致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咽部分泌物、唾液、疱疹液中,接触到这些就可以被传染。比如,进食了被患儿粪便污染的水源、食物;吸入了患儿打喷嚏或者咳嗽时的飞沫;使用了被患儿唾液或疱疹液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等;接触了病毒污染的床上用品、内衣等等。可以说,手足口病传播性还是很强的。所以幼托机构、学校都比较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内也容易发生聚集发病。




手足口病会很严重吗?



 大多数患儿属于轻症病例,多表现为口腔粘膜散在疱疹,手、足、臀部出现疱疹、斑丘疹,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自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多为3岁以下患儿,在发病1-5天左右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致死原因主要为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和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所以,患儿家长还是要给予重视,如果发现患儿有异常,出现可能发展为重症的早期特征,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的观察和治疗。医生会要求患儿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防止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例。

 



如何判断重症手足口病?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口腔有疱疹一定是得了手足口病吗?



其实这也不一定,口腔有疱疹,只是手足口病的一个表现。单纯口腔疱疹,无手、足、臀部皮疹的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则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手足口病的皮疹有什么特点?



手足口病的皮疹多为手足掌、口腔、臀部、膝部、肘部等部位的疱疹、斑丘疹。皮疹往往离心性分布,很少融合,疱疹液少,周围有一圈红晕。

四个特点: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痕。

四个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下面是手足口病典型皮疹的临床图片,相信大家看过后一定会有很形象的认识的。




手足口病一定要住院吗?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特点。因此,大多数的手足口病患儿属于轻症感染,一般无合并症,不需住院治疗。可以门诊治疗,如病情变化随时复诊。予以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注意休息,补充水份,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但是对于重症患儿或有重症早期症状的患儿,则需要住院进行正规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危重病例更应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孩子得过手足口病,还会再得吗?



已知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B、C组、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等等20余种RNA病毒。临床上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感染最为常见。儿童具有普遍易感性,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无法终生免疫,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所以,有的孩子再次得手足口病也就不难理解了。

 



手足口病怎样预防呢?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我们能做的也是围绕这三点开展。主要有:饭前、便后、游戏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宝宝彻底洗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当然还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及时清洗并定期消毒;还有就是平时加强体质锻炼,增加孩子的抵抗力;注意日常营养、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这里要强调一下,要教育孩子自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要注意手卫生,千万不要“病从口入”!教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十分重要。这里我们学习一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步洗手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五指并拢、掌心搓掌心;

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搓掌背;

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搓掌心;

第四步,两手互握,互相摩擦;

第五步,拇指在掌心旋转;

第六步,指尖摩擦掌心。


为了方便孩子们记忆,“六步洗手法”也有简化的小口诀:

“一搓手掌,二洗手背,三擦指缝,四扭指背,五转大弯,六揉指尖”。

需要注意:流动水洗手至少30秒,且要使用洗手液等。


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家长们:除了注意让孩子勤洗手外,也要注意自身的手卫生。因为,如果家长感染了肠道病毒,自身可能并不发病,但是却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们。

 

稿件来源:上海新华医院

小编:嘚吧嘚



公众号ID:axjdst

  主管单位:中共峡江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峡江县广播电视台